2019年討論頁諮詢/第一階段報告

This page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page Talk pages consultation 2019/Phase 1 report and the translation is 65% complete.
See the Talk pages project for the work being done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identified in this report.

第一階段的2019年討論頁諮詢已來到尾聲:就貢獻者們如何使用Wiki討論頁以及大家遇到的問題進行全域諮詢。

本概要報告總結了貢獻者所說的以及我們所學到的,並提出本計畫的方向以及在第二階段想要探討的具体問題。 (2019年8月:第二阶段报告已经出来了。)

討論頁諮詢團隊:Danny HornBenoît EvellinSherry SnyderThomas MeadowsMarshall Miller敬上。

簡介

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並非由軟體製作而成,而是一種文化習俗的集合,這對於新手來說是莫名其妙,而對於資深編輯者來說則是令人討厭。 正確計數冒號數量來進行縮排、使用波浪號簽署您的名字、必須監視整個頁面而不是只有您參與的討論、缺少簡單的回覆連結──這些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頭疼。

與此同時,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也有許多做得好的地方。 空白的編輯視窗已提供人們創造極其靈活、適應性強的模板與技術的自由。 对话可以被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重新组织。 編輯差异和歷史版本的链接可以显示某个页面上曾做過什么、什么时候、什麼人做的。 這樣的討論頁在百科全書的數百萬篇條目上協助人們進行协作已長達17年,不應該隨便取消。

在此之前,維基媒體基金會產品團隊曾進行過Wiki網站溝通工具的開發工作,包含LiquidThreads(在2006年啟動)以及Flow/結構式討論(在2012年啟動)。 這兩個計畫成功地使用於許多Wiki網站,即使這兩個工具都有被強烈地批評,也沒有獲得大型Wiki網站廣泛的支持。

我們想要讓所有貢獻者能夠在Wiki網站上互相對話:詢問問題、解決差異、組織專題、以及做出決定。 溝通對於我們內容的深度與品質、以及社群整體的健康來說,確實至關重要。 我們相信這個專案對於想要達成自由分享我們所有知識總和的目標,也是必不可少。

本次全球討論頁諮詢於2019年3月開始進行第一階段,共計20個Wiki網站與使用者群組主持這次諮詢。 這包含了15種語言的維基百科、還有維基共享資源、維基數據、2個維基辭典以及1次面對面的使用者會議。 這些討論由每個社群的其中一名成員進行總結,而討論頁諮詢團隊閱讀了所有Wiki網站上的討論。 該團隊也在UserTesting.com執行了2輪的使用者測試,當中的測試者有閱讀維基百科的豐富經驗,但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編輯而沒有進行貢獻。

第一階段於4月結束,而這個階段的報告(即本報告)已於5月發表。 以下是一個簡短的總結,針對我們的發現、對於產品方向的提案以及第二階段討論的問題列表。 緊接著則是對討論與使用者測試的一個更久、更詳細的審核。

調查結果與提案方向的總結

基礎

有3個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的基本元素被一致認為需要改善:回覆縮排、與簽名。 新手使用者對於這3個基本元素的機制感到困惑以及令人厭惡。 即便是非常資深的使用者,也會在縮排與簽名上犯下錯誤。 為了改善討論頁,我們需要對於回覆增加一種較為簡單的工具,並且讓縮排以及簽名變成自動化。 (請參閱下面的#縮排#回覆、與#簽名。)

資深貢獻者

非常活躍的貢獻者在參與複雜的討論與工作流程時,偏好採用具靈活度、開放且尚未結構化的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 對於這些使用者,開放的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很自由。 這類討論頁可以允許他們改變某篇討論或某個頁面的結構,用以應對討論當下的需求。 他們強烈希望與現有的Wiki標記語法系統保持連續性。 這些編輯者在諸多Wiki網站上都同意這樣的觀點,包含正在使用結構式討論的Wiki網站。 (請參閱下方的#穩定性#Wiki標記語言。)

資深貢獻者希望能夠看見在討論頁中新增許多其他特性,包含:

  • 監視特定討論的能力,如此使用者可以追蹤某段對話,而非看到某個條目或整個討論頁的每一次改變。 #監視清單
  • 某種更具備一貫性的存檔與搜尋功能,協助使用者找到先前特定主題的對話。 (請參閱下面的#存檔#搜尋。)
  • 某種更具備一貫性的通知(提醒)功能,能讓通知某段討論有關的特定使用者更加簡便,以及更方便在Wiki網站內外接收明確通知。 #通知
  • 某種觀看特定對話歷史紀錄的方法,尤其是該段對話已移動至存檔頁。 #歷史
  • 在行動裝置上流暢使用討論頁的能力。 #移动裝置使用者

在英語維基百科,部分編輯者提到了元数据模板。 這些模板用於條目的討論頁並顯示相關的指示、警告、品質評價、附屬的頁面、與其他關於條目的資訊。 其他的Wiki網站也使用類似的工具。 這個主題非常重要,但並沒有在第一階段中得到特別的關注。 我們將會在第二階段中詢問進一步的資訊。 #後設資料

新手貢獻者

新手貢獻者在發現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時會覺得困惑以及難以使用。 他們在網路上所學到的溝通工具,與我們所提供的工具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這些差異會阻礙人們參與討論並成為活躍的社群成員。

除了在Wiki網站上的討論外,我們也和10名潛在的新手进行了新使用者測試。 所有這些新手非常習慣閱讀維基百科,並且也表達想要學習如何編輯維基百科的意願。 在這些測試當中,我們觀察到了下列現象:

  • 所有使用者在尋找討論頁時感到很掙扎。 許多使用者認為點選某篇條目中某段章節標題的「编辑源代码」會引導他們進入關於該章節的討論論壇。 當我們詢問何處可以提出關於編輯條目的問題時,10名新手中只有1名注意到頁面左上角的「讨论」標籤(英語,由左至右撰寫的Wiki網站)。 他們一般會搜尋頁面右上角的位置,認為「讨论」連結(也就是自己的使用者討論頁)才是詢問問題的正確位置。
  • 當本測試引導他們到「讨论」標籤時,所有使用者預期會看見典型的留言板或討論論壇。許多使用者對於討論頁的結構感到困惑。條目與討論頁中相似的視覺設計,會使得他們假定條目當中的每個章節可以對應到討論頁的章節。 许多人对讨论页面的结构感到困惑。 条目的视觉设计与讨论页面之间的相似性使他们认为条目中的每个部分都对应于讨论页面上的一个部分。
  • 所有使用者對於上面所提到的基礎元素感到掙扎:回覆、縮排與簽名。 部分使用者認為使用者簽名當中的「(留言)」連結是一個回覆按鈕。 10名新手中只有3名可以理解如何增加簽名。 大多數使用者可以經由查閱以前的留言,來理解如何使用冒號來進行縮排。
  • 本測試是以英語維基百科的討論頁做成副本來完成的。 這裡的條目討論頁通常會包含關於條目的模板(範例)。 對於大多數使用者而言,討論頁上方的這些模板看起來似乎不合適。 許多使用者會開始聚焦於這些模板文字方塊,除非發出提醒,否則他們不會往下拉到討論內容;他們似乎相信模板本身就是討論頁的全部範圍。 (更多資料請參閱新手使用者測試。)

這些發現也在Wiki網站的討論得到相似的回應。 新使用者反應在討論頁進行回應會感到困惑,而且這些困惑會導致許多使用者放棄參與活動。 許多資深使用者說明新手對於目前的設計與功能會感到困惑,並且會構成參與活動的障礙。#新手

主要議題

在討論過程中,出現了兩個主要的議題。

  • 明確的設計與適合的工具:目前,條目頁面與討論頁在外觀與功能上非常相似。 這樣的外觀具有誤導性,並且會導致人們在學習如何正確使用討論頁這方面感到更加困難。 他們會打算以不同於條目編輯的方式來使用討論頁;這樣的方式會是一種不同的內容格式。 產品設計的一個核心原則,就是製作出來的工具應當能協助使用者理解他們應該要做什麼。 工具的設計應當能容易正確使用某個產品。 一個良好的工具設計能讓使用者的犯錯次數降到最低。 即使資深Wiki貢獻者已經能學會在最低限度的產品設計環境中生存──他們會以發展變通方法來彌補不足,並以此感到自豪──允許糟糕的設計工具成為一道障礙,對於想要加入社群來貢獻知識,並且具有淵博知識的熱情參與者來說很不公平。
  • 功能與靈活度之爭:對於改善討論頁的渴望不僅限是新手。 事實上,資深貢獻者最能瞭解現有討論工具實際上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資深使用者想要參與某篇討論頁當中其中一段討論,而不想浪費時間在討論頁中的其他章節查閱不相關的編輯。 資深使用者想要能簡單快速找到討論內容,即使這些討論內容已經進行歸檔。 為了提供這些功能,討論系統需要能夠區別「一段討論」是什麼──也就是某段討論頁中的特定部分是單一的討論,並與同一篇討論頁中的其他編輯是分開的。這可能需要進行部分修改,來限制開放Wiki標記語言頁面上無止盡的靈活度。這些修改需要仔細考慮以及商討,並且這些限制頁面靈活度的修改需能連結到一個在功能上是可見的並且有正向特質的改善。這就是我們要在第二階段諮詢當中進行討論:我們如何在使用者長期要求的功能與頁面靈活度之間達成平衡?

提議的產品方向

基於這些發現,我們提議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應當進行改善,而非取代

大型社群的資深貢獻者,在操作Wiki標記語言能力的基礎之上,已經建立大量的重要工作流程;這些使用案例的列表很冗長而且感到嚇人。LiquidThreads以及結構式討論兩者都涉及取代討論頁成為新的討論系統,這些新工具必須要在完全能夠套用以前,處理所有的使用案例。在這樣的複雜生態系統當中,最好的辦法是從某個有效的產品(稱為「最低可行性產品」)開始上線,然後隨時間推移產出可以發展與發佈的改進方案,並且在每次發佈時能夠學到更多。與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同樣有缺陷的地方在於,上述兩項方案已經提供Wiki網站討論功能超過15年,但仍然是最低可行性產品。

我們的想法是基於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之上建立一套新的設計,用來改變討論頁的預設外觀並提供關鍵工具──也就是上面所述「明確的設計與適合的工具」。這套新設計應當能與使用者在非內容頁面之處進行討論,並且協助使用者使用這套工具進行合宜的互動。此設計應當包含如何開始新討論的明確表達,以及能夠在現有的討論或是當中的特定留言進行回應。此外這種設計應當能自動簽名,並且能將留言放置在正確的巢狀順序。

為了維持現存工具的一致性,新設計將成為預設的體驗模式,並且提供現有成員退出新設計的選項。經由下面討論的一些注意事項,新設計應當盡可能為使用者保持目前的視覺狀態,並且能夠採用Wiki標記語言而非新工具來進行工作。

注意:如同我們在上面特性與靈活度之爭當中所說的內容,討論頁的改善必須要在Wiki標記語言的慣例與實踐中進行小幅度至中等幅度的改變

舉例:

  • 為了打造監視某段單一討論的能力,討論系統將必須能夠辨別某段討論與下一段討論之間的不同。 討論頁不能只是一堆沒有聯繫的編輯。 這可能意味著要改變某段討論開頭的Wiki標記語言慣例。 也許編輯者可以輸入「=/=」來取代「==」,或是採用「{{talk-thread|Title of thread}}」。 (這些例子純粹用於描述本概念,而非建議。)資深使用者仍然可以使用Wiki標記語言,但他們必須要學習新的慣例。
  • 為了能讓新特性可以運作而不會干涉到非討論頁面,我們有必要具體說明要在何處啟用新工具。 我們可以讓新工具只在「討論」命名空間(如Talk:User talkTemplate talk等)來運行。 如果是這樣,部分已存在的全計畫討論頁面(如部分Wiki網站的存廢討論)必須要從Wikipedia:重新導向至Wikipedia talk:,這樣才能夠使用新工具。 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新特性自動在討論頁運作,然後人們可以使用Wiki標記語法當中的魔術字針對個別頁面來啟用新工具。 又或者,您可以使用{{talk-thread}}前綴來讓新工具運行於任何頁面。 (同樣地,這只是純粹的描述。)
  • 為了打造出不用破壞連至現有討論的連結而進行存檔的能力,我們可能需要為每段討論建立一組獨特的ID。 這意味著您需要使用新工具當中的某種功能來建立一段新的討論串、合併兩段討論串,或者將舊有討論串存檔。
  • 為了改善討論頁歷史,我們必須要做出一些決定。部分資深貢獻者提出了瀏覽整個討論頁完整歷史的需求。其他貢獻者則著重在某段個別討論串的歷史。(目前,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有頁面歷史但沒有討論串歷史;結構式討論則相反。)同時提供頁面歷史與討論串歷史會比較理想。我們將會思考與談論如何讓這個想法變得可行。

為了能夠實現值得改變的功能,我們的意圖僅止於改變社群所需要的部分特性。在理想情況下,改變的結果應能讓貢獻者的工作量大致相同或是減少工作量。舉例,如果您想要將某個頁面的討論移動到另一處而不會破壞其他人的監視清單,您可能需要點選一個新的「移動討論」連結並輸入目標頁面的名稱,這樣系統就能保持有效的永久連結。這種情況會需要學習新的習慣,但比起討論串以Wiki標記語言進行剪貼移動,所花的時間是一樣的。

上述改善方式的靈感來自於6年前ping特性的熱烈引入與啟用,如今資深使用者廣泛採用了這種特性。如果您要對您所關注的討論當中的某個使用者發送通知,您必須要在方括號內輸入使用者名稱,或是採用「{{ping|name}}」或「{{u|name}}」等特定的模板。但ping功能只會在編輯時加上「~~~~」之後才會生效。如果您拼錯了使用者名稱,就必須修正錯誤,然後在新的一行重新簽名。這種新的Wiki標記語法仍然要學習與記憶,但由於這項特性出乎意料地好用,因此大多數使用者對於這種習慣的轉換抱持快樂的態度。

Ping特性的採用,代表只要我們能夠在學習與使用新習慣所遇到的麻煩,以及新特性對於使用者的價值之間取得平衡,就可以在Wiki標記語法慣例進行小幅度至中幅度改變當中獲得廣泛支持。為了在這項計畫中的各階段尋找平衡,我們將會謹慎思考並進行討論。為了要讓討論頁更容易學習與使用,我們也願意思考、對話與嘗試新的事物。我們希望各位可以加入我們,因為我們想要找出如何能讓這項工作進行下去。

針對第二階段的問題

2019年8月:第二阶段报告已经出来了。

公布本報告代表討論頁諮詢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並為第二階段揭開序幕;這個階段將會是新的一輪討論。

第二階段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傾聽您對於產品方向提案的回饋。如果您想要對於本篇報告分享您的看法、想法與問題,現在可以開始在本報告的討論頁進行發表。我們也將詢問參與第一階段的討論群組對於本報告的看法。

在第二階段,我們想要詢問下列問題:

  1. 您對於維基媒體基金會提議的產品方向有什麼想法?
    內容:維基媒體基金會提出要在現有Wiki標記語言討論頁面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明確的新設計。 這將會提供簡易的工具來進行回覆、縮排以及簽名。 如果您願意的話,仍然可以在討論頁上繼續使用Wiki標記語言。 這種設計應也能讓參與者不使用Wiki標記語言來參與討論。
    問題:您對於維基媒體基金會提議的產品方向有什麼想法?
  2. 為每個獨立的討論進行標記
    內容:人們想要追蹤討論頁當中的某段個別討論。 並想要有更好的通知、存檔以及搜尋功能。 為了要達到前述的任何功能,我們需要針對「何謂一段單一的討論」建立一個更結構化的定義。 這意味著必須要在討論頁上變更Wiki標記語言的慣例。 例如,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方式,來決定討論頁標題的Wiki標記語言如何顯示,或是建立一種新的連結方式來用於建立、重新命名或拆分討論串。
    問題:這樣做有何優點和缺點?
  3. 協助新手尋找討論頁
    內容:新手對於尋找討論頁有諸多困難。 在使用者測試當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可以找到「讨论」頁面標籤。 大多數測試者會在原來「讨论」標籤所在位置的另一側(也就是「檢視歷史」、「編輯」等其他連結所在的位置)找到「$Talk1」標籤。 大多數人們也希望能看到條目中特定段落的討論連結。 我們想要將「$Talk1」標籤移動到條目頁面的另一側。 我们可能会添加与各个章节相关的讨论功能。
    問題:對於這種將條目內容與討論內容做出更明顯聯繫的作法,有何優點和缺點?
  4. 在何處顯示討論工具
    內容:目前大多數Wiki網站皆會使用計畫名字空間頁面設定社群討論空間(如ProjectWikipedia:),不會在其討論命名空間頁面(如Project talkWikipedia talk:)進行討論。 這些命名空間通常會使用的名稱包含互助客棧、公告板/通告板或是頁面存廢討論等工作流程。 這次的新討論系統將會需要知道社群討論常會發生的位置,這樣才能將新的討論工具放置在正確的討論頁面,而不是在其他不相關頁面。 有許多可能的方法能夠達到這一點。 其中一個方式是將所有的討論移動到一處討論名字空間。
    問題:這樣做有何優點和缺點?
  5. 討論歷史的平衡
    內容:有時候,您會需要瀏覽整個討論頁面的歷史。 其他時候,只瀏覽某個單一討論串的歷史可能會對您更有幫助。 如果我們能提供前面兩種功能,這將會非常理想,但我們不確定要如何做。
    問題:對於提供完整討論頁面歷史與個別討論串歷史的功能,有何優點與缺點?
  6. 後設資料的位置
    內容:部分Wiki網站會在條目討論頁的頂端設定多個模板。 內容可能是指南、警告或常见问题。 這些模板可以維持討論品質、連結至其他相關的專題計畫或顯示過去的討論活動。 許多新手對於在討論頁頂端發現非討論素材的情形感到困惑。 如果將部分或所有這些內容移動到討論頁的其他位置或放在不同的標籤中,可能會有所幫助。
    問題:對於這樣的設計有何優點與缺點?哪些模板比較適合用在討論頁,哪些又不適合?

本報告下方的其餘部分將繼續闡述調查當中所發現的細節;但是首先,這裡要告訴您如何以社群成員身份或個人身份參與第二階段。

各個社群可以在2019年讨论页咨询/参与小组注册 登記主持第二階段問題的討論。

Here are the current consultations: